让艺术走近深圳市民,让深圳的多元文化增添展示平台,这都得益于深圳地铁的公共文化建设规划。近日,贯穿龙岗区与坪山区的深圳地铁16号线引来了大波市民的拍照打卡,地铁除了交通属性,现如今还多了一层“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属性。
与常规的地铁线路建设不同,深圳地铁16号线文化艺术工作,秉承了“策划先行”的原则,以“家”为文化主线的概念定位,组织众多优秀艺术家积极参与其中,对沿线进行线路文化资源的调研及研究,旨在打造国内首条深耕在地文化的非遗再造线,成就最懂“深圳人”的地铁。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总体设计单位和文化艺术单位,在文化景观艺术设计方面,以“阳光+家”为文化策略指导,依据各站不同特点制订了“世居、客居、新居”属性定位。在公共艺术创作方面,16号线各站依据不同的空间特点进行差异化创作,譬如《城市记忆博物馆》系列作品,通过艺术橱窗的形式,从不同维度展示了16号线沿线蕴藏的客家地区特色和人文文化。这不仅有利于乘客乘坐地铁时细细品味客家历史与人文,同时对客家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设计单位利用地铁线路站点繁多的特点,把地铁空间打造成小型博物馆、美术馆,让文化艺术走进乘客日常生活,不仅丰富了地铁空间的内容,同时提升了地铁空间的服务品质。
值得注意的是,文化艺术单位在对16号线7座重点特色站的创作过程中,对地铁空间进行了深度的研究与分析,充分平衡了地铁空间的功能性与作品的艺术感,让艺术创作的形式更为多样,既有雕塑作品,也有数字艺术作品。其中很多作品打破了传统艺术墙的形式,脱离了“画框”的单一模式。创作内容上突破局限,以及多种艺术语言的融合贯通,使16号线线路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多彩。
例如坪山站所在区域相较于其它站,隐藏了更为大量、深厚的人文与历史素材。艺术家对周边进行调研和走访,通过艺术摄影展的形式,展现出客家自身浓郁的特色和客家人阳光热情的性格特点。很多来往坪山的乘客驻足参观、欣赏,从一幅幅作品中了解、品味深圳特有的客家文化。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于信息的接收方式以及文化艺术的传播途径已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地铁作为城市重要的交通和公共空间,把握时代属性走向创新,从基础功能导向走向兼具人文功能的综合属性,成为传播城市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必然趋势。
在满足居民通勤需求的功能性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乘客的艺术感官体验,拉近艺术与居民的距离,以促进地铁公共艺术的向上发展,也是深圳地铁长期以来坚持发展的路线之一。同时,随着材料科技的发展和人工智能、数字化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应用材料的可选性更广泛,未来在地铁空间进行艺术创作的形态也将变得更丰富。
Copyright © 2011-2024 zx.guangdongd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广州资讯网
邮箱:183765533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