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资讯网

当前位置: 广州资讯网 广州资讯 地方新闻 正文

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他们手里的书正在发着光

时 间:2019-04-19 09:44:21 来 源:本站整理

  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

  本报记者 尹平平

  “请问,可以加你的微信吗?”朱利伟像一个创业微商那样,小心翼翼地问地铁上站在自己面前的陌生男子。

  男子从手中的书里抬起头,莫名其妙。

  “是这样的!”朱利伟赶紧解释,“我刚才拍下了你在读书的照片,我可以发给你吗?”朱利伟边说边拿出手机给男子展示她刚才捕捉下的画面。紧接着,她左右滑动屏幕给男子看自己的手机相册。“你看,我经常注意在地铁上读书的人,把他们读书的场景拍下来。这是我拍到的在地铁上读书的人们。”

  男子合上手中的《中国古代农耕史略》,很感兴趣地看朱利伟的相册。“这么多呢。”他讶异又惊喜。

  “是呀,这么多,大都是在我们所乘坐的这趟列车线路拍的,你也是这其中美好的一员呀。”朱利伟回答说。

  朱利伟是北京一家出版社的编辑,也是一位爱书人。一年多以前,习惯了上下班时间在地铁上看书的朱利伟,开始留心其他在地铁上看书的人,并用手机把这些地铁里的阅读瞬间拍下来。不知不觉,这个名为《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的相册已经有了近800张照片。在她的镜头里,上下班高峰时拥挤的地铁,俨然成了一座流动的地下公共图书馆。


2018年11月25日。竟然有人在周末地铁上读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也对,有限的时间要用来读经典呀。

  “他手里的那本书,就像正在发着光”

  去年过完年,朱利伟乘地铁上班时,无意间发现身边一个男青年在读《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她知道这是一本关于人生哲学的有趣的名著,但自己并没有看过,“我很想问他:‘好看吗?’可是我不好意思,就只是把他读那本书的场景拍了下来。”从此以后,朱利伟开始逐渐留心那些在地铁上读书的人,并随手把他们读书的画面用手机镜头记录下来。

  起初,这些随手拍只是纯粹出于好奇的无心之举。直到一个隆冬的早高峰,身着臃肿的黑白灰羽绒服的上班族们把地铁塞得难以喘息,朱利伟却发现,车厢中有个人在读一本经济学论著,并且边读边用笔写写画画。

  “他所拿的那本书,在黯淡的地铁车厢里,就像正在发着光,吸引着我。让我注意到:哦!有人在看书!”朱利伟决定把这一束束光采集起来。此后只要看到有人在地铁上读书,她就用手机拍下来,哪怕为此要坐过站,她也要记录下这一个个平凡又动人的阅读画面。

  乘客在地铁上读书的画面,在很多人印象中,仿佛只存在于国外。不少人对国内地铁乘客的印象,基本上是一律都在玩手机。哪有人读书?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时的地铁,大家挤得都快悬空了,哪有空间给人读书?在这样逼仄的环境里,又有谁能静下心来读书?

  朱利伟以前也是这样想的。可是当她开始留心地铁上的读者之后,发现竟然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有人在乘地铁时读书,几乎每节车厢都有读书人。虽然和低头玩手机的绝大多数乘客相比,在地铁上读书的人确实是少数,但却不乏有人在拥挤的车厢里边读书边用笔写写画画,或者在候车排队时翻开一本书,甚至在换乘的扶梯上仍然手不释卷。

  朱利伟把自己拍到的地铁阅读场景,陆续上传到豆瓣网,建了一个名为《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的相册。很快,这个相册被爱好文艺的网友们发现,转发收藏了四五千次,并每天“追更”,以此督促自己勤读书。

  有网友问她“是不是坐地铁上下班的时间特别长,才看到这么多”,其实朱利伟每天通勤在地铁上包括换乘的时间只有半小时而已。而这有限的半小时,足够她邂逅一位位地铁读者。

  也有网友感叹:“难道你坐的是‘地铁阅读专列’吗?怎么我从没见到过有人在地铁上看书!”她笑答:“有时候,一旦你开始注意什么现象时,就会发现身边有好多,不是吗?比如孕妇总能在街上看到孕妇。新妈妈会觉得电视里铺天盖地全是奶粉尿不湿的广告,怎么以前都没意识到?发现地铁上的读书人,也是这样。”

  不少外地的网友赞叹:“北京真是一座有文化的城市!我们这里就很浮躁,没有人在地铁上读书。”不用朱利伟出马,当地的网友自会反驳哪天几点在几号线上看到有人在读书。有朱利伟认识的朋友或不认识的网友,也开始学她,拍摄自己所在城市地铁上的读书人,分享到朋友圈或者传到网上。

  “你以为坐地铁时没有人在看书,你以为大家都很浮躁地在看手机。也许只是因为,很多时候,你自己在低头看手机。你没有从自己的手机里抬起头来,所以你没有看到他们,就以为他们不存在。”朱利伟说。

  在地铁上读书的是什么人?

  在地铁上读的都是什么书?

  在地铁上读的书,能是什么书?大概是无聊的书吧;在地铁上读书的,能是什么人?大概是无聊的人吧。

  朱利伟坦陈,在拍地铁上的读书人之前,她对地铁阅读的想象仅限于此:无聊才读书。

  事实却并非如此。

  翻看《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这个相册,除了一本本书,你能看到的关于读者的信息相当有限,无非是他们纤细的双手、花白的头发、凸出的肚腩、挂满胡茬沧桑的嘴角,背的包、戴的表、脖颈处的项链或红领巾、腋下夹的保温杯、手中塑料袋里拎的馒头、打着中国结的精美书签、破洞的牛仔裤……

  为了保护隐私,朱利伟为地铁上的读者拍照时,都会刻意避免正脸。很多时候,照片只是局部特写而已。但是仅凭这些,也足以告诉我们,在地铁上读书的人覆盖了各个年龄段、性别、职业和生活趣味。

  大家的阅读品味也多种多样:当然有你想象中的《盗墓笔记》《明朝那些事儿》等通俗读物,也有四大名著、《资治通鉴》和《悲惨世界》《百年孤独》等中外经典,甚至不乏《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叫魂》这些让你惊叹怎么能在地铁这样拥挤嘈杂的环境中读得下去的严肃学术著作,还有《西夏瓷》《木卡姆》《中国古代农耕史略》等专业小众或者已经绝版的书。

  不是她拍到的每本书都能看清封面,但是朱利伟总试图通过书中的文字、或者页眉页脚等蛛丝马迹搞清楚到底是什么样的书能被带上拥挤的地铁争分夺秒地阅读。她根据拍到的照片,整理出了一份“地铁书单”,并认真地告诫自己:“这份书单教育了我:不要想当然,不要看低任何人,永远对未知事物心存敬畏。”

  人们总是难免在不经意间,仅凭衣着去打量那个在地铁上站或坐在你对面的陌生人,朱利伟此前也是如此。可她发现,自己的想象,常在看到对方在读什么书之后被“打脸”:

  这位背着名牌皮包,烈焰红唇,美甲做得很精致的女士,可能是个爱花很多时间打扮自己而精神生活有点空虚的人吧?——她却从皮包里拿出了《战争与和平》开始读;

  那位似乎已经超过50岁、头发稀疏、大腹便便还戴着手串的男士,应该是非常典型的“已经自我放弃的中年油腻大叔”了。凑近发现,他聚精会神地正在读名为《成本会计》的专业用书;

  站在隔离门边候车的大妈,看上去很像是刚退休喜欢扯着一条纱巾在公园里盛开的桃花树下摆pose的老姐姐。她低着头嘴里念念有词地在看什么?原来是在看一本日语单词书;

  随着朱利伟拍摄到的地铁上读书人数量逐渐增加,她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以貌取人”是多么荒唐的一件事。

  “读这些书,也算读书吗?”

  也许无须特别留心,你就会发现,在地铁上经常能看到上班族在看和职业提升相关的各种资格考试辅导书。这也是朱利伟在地铁上经常见到的。从注册会计师到注册岩土工程师,从公务员考试、司法考试到日语能力测试,她甚至可以根据大家在看的备考书来判断最近又到了哪个考试季。

  “读这些书,也算读书吗?”朱利伟也曾犹豫,要不要把这些被动硬性的书也纳入“地铁书单”。“有人觉得拍这类备考读书人意义不大,我以前也这么想。但换一种思路,他们也是追求变得更好的努力向上的人呀。”一位自嘲是“一只公考狗”的网友这样回复朱利伟,帮她坚定自己的想法。“只有努力备考了,才能有更好的工作。当有了更好的工作,才能有心思、有时间看自己喜爱的书。”

  朱利伟告诉记者,偶尔还会看到一些看上去像是已经工作很久的上班族,下班时挤在地铁里一脸疲惫却在看考研的辅导书。这难免会让她想象对方正在经历什么。在朱利伟地铁通勤的路上,经常能看到一个有点极客装扮的男青年,拎着折叠小板凳,上车就挤到较少人聚集的车厢连接处,撑开板凳坐下看关于深度学习方面的专业书。她已经眼瞅着他读了好几本。

  更常见的,是一位被朱利伟称为“女神”的姑娘。这个长发飘飘的姑娘几乎每天早晨都在同一个换乘站站台上的同一个座位,坐着读十几分钟书。前后连续9个月,朱利伟看着她读了20多本历史方面的书。上班高峰时间,对于多数人来说每一秒都很金贵啊!她怎么会安安静静地坐在这里读书呢?无数次,朱利伟都想上前跟她搭话,但却始终欲言又止,怕打扰到那么专注的她。

  朱利伟告诉记者,虽然自己也有阅读习惯,但是随着工作越来越忙,也常难以静下心来看书。“我的朋友圈以前发的都是自己在看什么书,现在发的都是别人在看什么书。”她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地铁上的读书人、尤其是那些常见的“熟脸”总是提醒着她:在循规蹈矩的上下班日常中,别忘了用读书给自己营造一个精神上的平行世界。

  “全民阅读”的概念,已多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政府有关部门、出版社、媒体、各类教育机构近年来总是想方设法推广阅读,甚至还出现了一批专门的“阅读推广人”。但是在朱利伟看来,“不是非要讲究阅读的方法、技巧,不是只有教给大家如何选书,才叫阅读推广。”她认为,读书这个行为本身,就是在推广阅读。在地铁上读书的每一个人,他们用自己的阅读行为影响着周边的人,他们就是阅读推广人。这一个个在地铁上读书的人,就像一粒粒种子,他们在向人们传播着一种信息:读书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又快到一年一度的“4·23世界读书日”了。作为一名出版工作者,朱利伟虽然也忙于配合各种大张旗鼓推广阅读的活动,但是心里却很清楚:“其实,对于真正喜爱阅读的人来说,任何一天都是读书日,任何地点都可以是读书角。”

  (本版照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复制网址】 【打印】
免责声明:刊登本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