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国家级非遗“端鼓腔”后继乏人 传承人盼培养专业人才
中新网山东东平2月16日电 (孙宏瑗)正月新春,在山东东平,错峰出游与观赏演出的游客仍络绎不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端鼓腔”成当地节庆演出“主角”,但其仍面临知名度小、传承人少、年轻人对其接受度不高等发展难题。
“张口别骂年尊老,抬手别打少年人。骂了年老折阳寿,打了少年结冤仇……”16日,在东平县渔家端鼓腔文化戏社,端鼓腔传承人丁立新打起圆形羊皮鼓,放声高唱,柄部铁环叮当作响。
“最初,端鼓腔的唱词类似于古代巫师祭祀念的咒语,不好记。”丁立新说,其唱词流传千百年,并无文字记载。全靠当地渔民祖祖辈辈口传心授。唱词需死记硬背,羊皮鼓转几圈,垂环摇动几下,都有讲究。“不论是学习唱词、动作,还是化妆、打鼓,都需下苦功夫。”
丁立新表示,现在,年轻一代学习端鼓腔的人甚少。再加之渔民的居住地点多且不固定,老艺人生活区域比较分散,组班唱戏多有不便。而且,多数老艺人已年过花甲。“若不对端鼓腔进行抢救与保护,会出现后继无人的局面。”
“与其他地方戏相比,端鼓腔的伴奏乐器较为单一,易于学习掌握。”丁立新介绍说,其演唱调门适合一般人,且对演出场地要求不高,演出时乐队和演员可随时交流互动。
丁立新希望端鼓腔从“敬神”的状态解放出来,并融入现代表演元素。通过建立专业团队等方式,培养专业人才,以让更多人了解与喜爱端鼓腔。
2007年,丁立新成立了东平县渔家端鼓腔文化戏社,现戏社有三十余人,每周平均有三场演出 。除此之外,其团队还参与公益演出及送戏下乡活动等。全年约演出二百场。
记者了解到,“端鼓腔”又名“端舞戏”“端公戏”,其流传于渔民集中生活的河、湖、海沿岸,传入东平已有百年历史,原是为敬河神,现为渔民庆贺丰收、婚娶寿宴、续家谱等活动中的“表演常客”。
“过去,渔民常年忙于水上捕鱼,生活单调。身乏体倦时,哼上几句端鼓腔,消解在水上生活的烦恼。”东平县宣传部副部长尹燕勇说,现在,人们常在节庆之时演唱,以丰富业余生活,净化心灵。
据尹燕勇介绍,端鼓腔的曲目来源于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共有五十余个,代表性曲目有《刘文龙赶考》《十二小样》等。其唱腔包括七字韵、十字韵、叠断桥、榔头调等,主要伴奏乐器为羊皮鼓。(完)
Copyright © 2011-2013 zx.guangdongd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广州资讯网
邮箱:1837655332@qq.com